公元前333年(商鞅被杀后五年),公孙衍率秦国兵团攻打魏国在河西的军事据点雕阴城,大败魏军。他不遗余力地攻打自己的祖国,秦惠王显然很满意,把他提拔为大良造。秦国如旭日初升,魏国却已暮气沉沉,老迈的魏惠王再无进取雄心,对付秦国虎狼般的进攻,他祭出的法宝是割地求和,把公孙衍的故乡阴晋城割让给了秦国,秦惠王将其更名为宁秦。
战争向来没有中庸之道,魏国退一步,秦国则进一步,此消则彼长。公元前331年,秦惠王派公子卬对河西发动史无前例的猛攻。魏军兵败如山倒,统帅龙贾被生擒,战死者不计其数。在《史记》一书中,有两种不同的说法,一种见于《魏世家》,记为:“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。”《秦本纪》则记为:“虏其将龙贾,斩首八万。”前者为魏方的记录,后者为秦方的说法。不管哪种属实,都证明秦国大胜而魏国大败。
秦军乘胜而进,渡过黄河,攻入魏国,兵围焦、曲沃。
魏惠王再无继续战斗的勇气。他在位时间已经长达四十余年,或许是年龄的原因,或许是战场不断遭遇的惨败让他心灰意冷、自信全无,他再也牛不起来了。这一次,魏惠王将河西之地全部割给秦国,以换取和平。
自公元前419年魏文侯筑少梁城、经略河西以来,经过八十九年的反复争夺,魏国最终在河西战争中败北。全面收复河西,是秦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。钉子已经拔除,通往中原的大门即将打开,灼人的烈焰很快就要烧向东方。
魏国老大地位不再,从一流强国沦为二流国家。在东方诸侯中,在“围魏救赵”及马陵之役中异军突起的齐国取代魏国成为老大。
公元前334年,齐、魏两国在徐州相互称王,此举意味着周天子的王号失去权威。此后,各诸侯相互称王。
公元前325年,秦惠王正式称王。几个月后,韩宣惠王称王。公元前323年,赵、燕、中山等国称王。至此,战国七雄全部称王,分别是齐威王、秦惠王、楚怀王、魏惠王、韩宣惠王、赵武灵王与燕易王。
仅仅十一年的时间,重要的诸侯国全部称王,宣告周王室“天子至尊”时代被彻底终结。春秋时代“尊王”的口号彻底被抛弃,各国只为自己的利益而战,当然其间也有国与国之间的合作,但多数都是短暂性的。连横也好,合纵也罢,如何选择,都要视自己的利益而定。战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更加残酷的阶段,战争规模更大,也更血腥。
随着战争的全面推进,各国纷纷开辟第二战场,即外交战场。
这是辩士们纵横捭阖的黄金时代,连横与合纵成为最重要的外交战略,而一大批杰出的外交奇才也应运而生,张仪正是在此背景下来到秦国。
张仪是魏国人,与苏秦是同学,师从一位神秘的高人鬼谷子。在求学期间,他的聪明才智让苏秦自叹弗如,他才思敏捷,巧舌如簧,天生就是一块纵横家的料。不过刚出道那会儿,他却四处碰壁,狼狈不堪。
从鬼谷子那儿学成归来后,张仪自以为可以行走天下,开始他的游说生涯。此时魏国衰微,官场黑暗,张仪没有用武之地,他便动身去了楚国,成为楚相国府里的一名门客。岂料没过多久,他便遇上一件倒霉的事。
有一回,相府丢失了一块玉璧,大家怀疑是张仪偷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张仪家里很穷,大家对相爷说:“张仪家里贫穷,品行不好,准是他偷了玉璧。”就这样,张仪被抓起来,严刑拷打,遭鞭笞数百下,被打得遍体鳞伤。穷也是过错吗,为什么穷人就要被怀疑?张仪他咬紧牙关,死不承认。最后相爷也没辙了,毕竟空口无凭,只得把半死不活的张仪赶出相府。